角膜炎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湽博周村,首富马云到此也只能排为小弟富 [复制链接]

1#

山东淄博周村,本以为与山西的平遥古城相差无几,但是去了之后刷新了我的三观。

不是所有的古城都能叫古商城,周村,在清光绪30年由清政府开辟为商埠,从此周村走向了巅峰,是个土豪扎堆的地方,为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地。

当年乾隆皇帝亲临此地后大笔一挥:天下第一村。

如今托张艺谋的《活着》、王文杰的《大染坊》、唐敬睿的《旱码头》这些红极一时的影视作品的福,带来了如潮水般游客,古城又重生了。

这里是电影的天堂,未来的日子里,会在更多的影视剧中看到周村的身影,但这些对于我并不重要,我只是来看老翁老媪的。

周村与乌镇、周庄相比,作为旅游目的地,似乎名气没那俩大,但论资历,周村老,论级别,也是周村高。这里的主要景观有魁星阁、大染坊、杨家大院、大德通票号、老电影博物馆、今日无税碑、周村烧饼博物馆、大戏台、瑞蚨祥绸缎庄、状元府等。

一场在古商城门口的舞狮表演,把我们吸引来了。

好威风的狮子,好专业的表演,对得起古商城的先人们。

周村古商城呈十字形布局,主要有三条古街,分别是大街、银子市街和丝市街,三条街上全都是青砖建成的明清古建筑。

石板铺就的街面,青砖灰瓦的房子,牌匾上的烫金大字,在岁月的摧残和战乱的破坏下,仍完好如初,每一刻都在炫耀着它过往的繁华。

大清邮局,就在街口,四个醒目的大字,明信片这儿有得卖。

“丁家煮锅”始于多年前的前清时期,其配料繁多,烹饪繁杂,用的肉丝全部人工细切,所有料配好后要煨一天,用优质油炸三遍,既不能炸烂,又不能炸酥,脆软兼备。可惜没这口福,饭点未到。

衙役打从跟前走过,富龙我差点以为回到了清朝。

大人,去哪办差呀。

街上有家艺术馆,我们折进去,装个文艺范。

院内密设亭台水榭,花草扶疏,颇有江南园林的风韵。

这个狮子头好怪啊,是谁扁的?坦白从宽。

大街上还有抬轿子的、官员巡街表演、卖货郎,一下子让人有时光倒流之感。

挑着二郎担,像不像一个前来接头的地下交通员?

来到孟洛川纪念馆,按固有思维以为是个陈列馆,其实它既是馆,又是店,就是他创造了一个民族品牌——瑞蚨祥,富龙我膜拜了。

瑞蚨祥后来发展成我国规模最大的民族商业老字号,袁世凯登基前在这家店定制了皇帝袍服,新中国成立前夕,周恩来总理指定瑞蚨祥做出了第一面国旗。

凡国人对北京前门的老字号瑞蚨祥很熟悉,其实它的根是在周村,北京的只是分号。

瑞蚨祥绸布这在当时是奢侈品,只有达官贵人才买得起,现在它亲民了。

漫步古商城,宛若来到了一处几个世纪前的街市,有前生今世的感觉。在这里随便逛逛,不经意间,即能感受到这个活着的千年古商城的活力。

迈入民俗展览馆,周村的风土人情、生活百态尽在眼前。

馆里有拉糖表演。老板,来一斤。

馆内还有我国古老的拉洋片,又叫西洋镜,南北的叫法不一。每场表演只有两分钟,看了一场,画面不刺激。

民俗馆当然少不了婚庆这一块,谁没做过一回新人呢。

街上当年还有外资企业,谁说的闭关锁国?

那年开的英美烟草公司旧址保存完好,今天依然卖着希尔顿、等洋烟。

有一种情怀叫周村烧饼,据《资治通鉴》记载,周村烧饼已有多年的历史,以薄、香、酥、脆著称。它形圆而薄,正面贴满了芝麻仁,背面布满酥孔,堪称能吃的艺术品。

做烧饼是有技术含量的,周村烧饼传统手工技艺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,从此不担心失传。

看了现场制作,随着一只手的搓揉,圆状面团逐渐变得扁平,最后平摊在容器上,形成了大致的饼状。然后,一手迅速把饼状面团扔进一娄里,里面都是芝麻,使面团的一面全部沾上芝麻。之后,她迅速将沾有芝麻那面放置在手上,将手伸进一烤炉里,薄如蝉翼的烧饼倒贴在锅上,却不掉下来,绝了!这一过程一气呵成,非常迅速。接着,她开始做下一个饼了。

拿出炉的成品观察了下,的确,它只有一面沾着芝麻,中间还有些小洞洞,最主要是它很薄,很脆。品尝了一下,嗯,香,甜,脆。

不得不说,周村烧饼的味道确实不错。13片一包,一包10元,很适合做伴手礼。

码头,是货物集散之地。由于周村不沿海不靠河,故称为旱码头,自古即与佛山、景德镇、朱仙镇齐名,是全国四大旱码头。

周村之所以能发展商贸,上面这块“今日无税”碑告诉人们是得益于税收优惠政策。商户们免交税费获取了更大的利益,自然引得全国的商人蜂拥而至。换在当今,其作法仍有借鉴意义。

票证博物馆,一张张旧船票虽然登不了今天的客船,但每张如今都能卖个大价钱。

走进古商城,仿佛走进了历史,走进了一部老电影。

大德通票号馆,票号文化在这里得到充足的体现。

清道光年间,山西票号开始来周村设号,之后山东当地商人也陆续投资银钱业,最兴盛时周村钱庄票号达家之多,恰好是梁山好汉的人数。

周村的钱多得数不清,运不完,民间有言“济南、潍县,日进斗金,不如周村一个时辰。”至今周村人还把这段挂在嘴上。

杨家大院,高大的城墙,厚重的铁甲门,参差的阁楼,青砖碧瓦间建设者的智慧在闪光。

泛旧木门上的门环,勾起了我对宫廷的所有幻想。

“植桑满田园,户户皆养蚕,步步闻机声,家家织绸缎”,浆染业在明末已是周村主要产业之一,至清光绪年间,周村的浆坊、染坊多如牛毛。

大染坊即是其中最耀眼的代表,这是一个三进院落,有上浆、整形、成品车间,有掌柜房、账房和住宅。

如果来得巧,在工棚里面可以看到有白发的老大娘从容地摇车纺线,坐在织布机前掷梭,也可以看到健壮的汉子在染缸里面染布。

在大染坊的院子里,看到高高的竹架上悬挂着染缸里染出的一幅幅大红、深绿、鹅黄和蓝底白花的印染布,有一种很奇异的视觉效果,仿佛是一部老电影中的场景。

来来往往的游客常常被里面一片片美丽的蓝印花布吸引进去,并沉陷于此。

如今,在大染坊里新増了一个项目:民间绝活表演。

表演者还会把游客拉进去参与,互动性强。

而街角屹立着一座恢宏的古建筑,它叫魁星阁,始建于清咸丰二年(公元年),由碧霞元君殿、魁星阁、观音殿三座不同宗教文化的大殿组成,佛、道、儒三教共处一地。

阁高三层,飞檐斗拱,灵气冲霄,供奉着泰山奶奶,山东人最信奉的神,就如妈祖之于闽台。

一样的古城,不一样的修养,相比丽江、乌镇,周村少了些咖啡厅、啤酒屋,但这才是古城应有的样子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